治 療
就如同上面提到的,因為精神分裂症主要是體質的因素,所以治療是以調整體質的藥物為主。依循多巴胺假說,第一代抗精神病藥主要是減少腦中的多巴胺,而近來,第二代抗精神病藥也問世了,就不只拘泥於多巴胺的系統,也牽涉了其他腦內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胺(Serotonin)等等。
目前市面上的抗精神病藥效果大致相同,很難說哪一種藥物絕對比另一種有效,端看個人體質,因此選擇用藥很大的因素,是取決於個案對於藥物副作用的敏感度,下列列出藥物較有可能造成的副作用:
(1) 嗜睡。
(2) 錐體外徑症狀(Extrapyramidal syndrome):包括肌肉緊張異常、靜坐不能、和類似巴金森氏症狀,可能會有肌肉僵硬、行動緩慢、手抖、流口水、大舌頭等等現象。
(3) 抗膽鹼作用 (Anticholinergic effect):產生口乾、視力模糊、便秘、小便困難等症狀。
(4) 血中激乳素過高症:會有男性女乳,女性漏乳,或月經不規則等現象。
(5) 體重增加:因服用抗精神藥物而引起的體重增加,一直是令精神科醫師感到頭痛的問題,是一項被重視的臨床題目,也有越來越多的減重藥物在研究中。在目前提供營養及運動諮商,完善的減重計畫是很重要的
(6) 血糖過高症及糖尿病:約有14%服用抗精神病藥的病人,產生血糖過高症。對任何服用這些藥物的病人,需知道有產生糖尿病的可能性,宜定期地追蹤注意病人血糖的變化。
(7) 遲發性不自主運動 (Tardive dyskinesia):另一種難治的慢性錐體外徑症狀。是因長期大量使用傳統抗精神病藥後,造成的慢性不可逆之運動障礙。一般發生在嘴巴、舌頭、下頷、四肢,甚至頸部或軀幹都有可能。病人會不斷做咀嚼狀、舌頭不自主重覆伸出、嘟嘴、眨眼不斷、做鬼臉等。有時甚至有不自主聳肩、走路身軀搖擺及手指腳趾發生不規則性的抽動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