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病?沒有病?
 
  (原載常春月刊 2005年12月"醫心有方"專欄 )
劉嘉逸 2005

    .
- 經前症候群不是病,經前不悅症則應積極治療。
   .
   一位「經前不悅症」個案回診時告訴我,她的家庭醫師跟她說,「經前症候群」不是病,不需治療。

    這位醫師的觀念部分是對的,部分則錯了。主因是他把「經前症候群」及「經前不悅症」混淆了。

    女性月經前可能出現一些身心不適,例如身體方面的倦怠、頭痛、肌肉關節痛、乳房脹痛、腹脹、體重增加;精神方面的情緒低落、煩躁易怒、食慾改變、性慾降低、睡眠障礙等等,這些症狀統稱為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簡稱PMS依世界衛生組織之定義,只要出現一種症狀就可稱之經前症候群。

   .    .
   經前症候群通常在月經前一至二週出現,月經來潮後數天內緩解。它的發生與女性之荷爾蒙變化有關,七八成的婦女有經前症候群,大部分症狀輕微,影響不大。

    但百分之三至五的婦女經前不適程度嚴重,尤其情緒方面:憂鬱、焦慮、敏感易怒症狀明顯,影響到個案的人際關係、家庭生活、甚至工作表現,醫學上稱這種狀況為 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簡稱PMDD。

   .    .
   經前症候群很多人有,當然不是病,經前不悅症則被定義為疾病。就像我們不小心撞到頭,造成局部疼痛,沒有人會說這是生病,但是若產生「硬腦膜下出血」,那就算「病」了。

   不是病當然不需求醫,經前症候群通常自我調適即可,例如調整生活作息,減少壓力,睡眠充足,少菸、酒、茶、咖啡,避免高脂、過鹹、過甜、及生冷食物,規則運動等等。若症狀輕微,不理它都沒關係。

    經前不悅症是病,理應積極診治。

    其實醫師診斷經前不悅症相當嚴謹,需追蹤紀錄各項症狀及其嚴重度兩個月經週期,綜合評量,排除其他生理或身心疾患後才能確立診斷。如此也可確認個案症狀的獨特性,量身訂定適當的治療計畫。目前之醫藥科技,不論症狀治療、抗憂鬱劑或其他藥物療效皆不錯。

    .    .
   「正常」與「疾病」的分野有時並不是那麼絕對,例如高血壓、例如高血脂,診斷會隨標準不同而改變,經前不悅症也有類似的狀況。

    然而,診斷是醫師的任務,就個案而言,是否覺得不舒服?生活品質是否受影響?應是決定求診與否的參考指標。「不治療」並不代表「沒生病」,諱疾忌醫,導致身心煎熬,才真是不償失。 

   . 
   . 
 (附錄)

 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下列11項中若有5項以上經前出現,且月經來潮後數日即消失,並已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即可能是經前不悅症,宜尋求專業協助。

1.明顯憂鬱情緒、無望感、或自我貶抑感

2.顯著焦慮緊張,煩躁不安

3.情緒起伏明顯

4.易怒或人際互動變緊張

5.對原有活動失去興趣

6.注意力不集中

7.疲倦易累,無活力

8.食慾變化,嗜吃某些食物

9.睡眠變多或變少

10.瀕臨失控感

11.身體症狀,如乳房脹痛、頭痛、關節或肌肉痛、腹脹、或體重增加.

 
   . 
 .         經前不悅症特別門診
     .
文章刊載: 2005/12                           .                         .                          .
上載日期: 2005/12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