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壓力,必要之惡!?
 
  (原載常春月刊 2004年2月"醫心有方"專欄 )
劉嘉逸 2004

    .
壓力也有其正向的一面,適當的壓力,使我們保持動力
   .
        科裡最近開了一個「神經精神科學新知研讀會」,每次選取一個主題,安排四至五位醫師研讀最新期刊,並作腦力激盪。

        因內容多屬神經科學新近發展之知識,相當艱深。例如電生理、細胞生物學等,是精神科醫師較不熟悉的領域,準備起來煞費工夫。

   .    .
        某次跟住院醫師聊天,除了勉勵,也詢問他們對此研讀會的心得。

        他們的回答是:「壓力非常大,但收穫也非常多。」說的也是,如果沒這樣的壓力,大概少有人會去讀那麼艱深的文獻,當然也得不到那麼有趣的學識。

        這使我想起最近很熱門的「減壓」議題。常有單位邀請我去演講「如何減壓」,通常我的開場是「減壓最好的方法是離開那個壓力源,但是常常你離開一個壓力源,會發現自己又陷入另一個壓力情境中。……」

        我想傳達的一個訊息是:「人生處處有壓力,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面對壓力?如何處理壓力?」而不是尋求沒有壓力的烏扥邦。

   .    .
        其實壓力也有其正向的一面,適當的壓力,使我們保持動力。

        試想,如果沒有考試,學生會「很認真地」讀書嗎?如果沒有獎懲,公司同仁會自動自發工作嗎?即便完全出自內心的責任感榮譽心,也是一種內在的壓力。

        行為科學研究發現,「壓力」與「成就」呈現有趣的相關性:想像一個座標,橫軸是壓力,縱軸是成就,兩者之相關是一鐘型的曲線。壓力小,成就低;壓力逐漸增加,成就也逐漸增加;最適度的壓力可讓個體達到最佳之成就;但壓力過大,個體調適不過來時,成就反而降低了。

        壓力是否過大,和三個因素有關,第一當然是「壓力源」本身,第二是「個體之抗壓性」,第三是「個案對壓力源的主觀認知」。 

   .    .
        要增加抗壓性,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況、規律作息、正常飲食、適度運動休息、學習放鬆、從事健康的休閒活動等都很重要。所謂「個案的主觀認知」指的是對壓力源的感受,比方說,考試失利,對某甲可能是小事,對某乙可能有如天塌下來一般。這種對壓力的感受除自身經驗之累積外、也可經由閱讀、聽講、討論或正式心理諮商而學習成長。

        「壓力源」常是最難克服的,故,如何增加自身的抗壓性,學習彈性、合理、正向的認知才是較積極的方法。當然,壓力過大時,適時的求助,不論親朋好友,或是專業協助—諮商、心理治療甚至醫療幫忙皆是可行的。

     .     .
文章刊載: 2004/02                              .                         .                          .
上載日期: 2004/12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