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捨得,也是減壓的策略
 
  (原載常春月刊 2004年12月"醫心有方"專欄 )
劉嘉逸 2004

    .
適度取捨,有所爭有所不爭,自然輕鬆自在
   .
        好友A君、B君,皆是醫學中心表現秀異的學者醫師。兩位醫師雖任職不同醫院不同科,臨床、研究、教學,同樣忙碌,同樣有成就。

        偶有聚會,A君老是眉頭深鎖,唉聲嘆息,抱怨事情做不完,訴說各種委屈:「連到醫學院教書,門診請人代都會被病人告,這是什麼世界?」。

        我常勸他,事情多,就不要接太多演講,少作一些研究,減一些門診。通常A君的標準回答是:「演講為學術交流,人家邀請是榮幸;……研究太有趣了,那是我的志業;……減診,那病人誰看?……」

       有時我也會半開玩笑的點點他:「病人誰看?全世界又不是只有你一個醫師。」

       個性好強,要求完美,凡事捨我其誰的脾氣,讓A君一直被「未完成的事」壓得喘不過氣。
 

   .    .
         B 君則是另一類型的人,他也會抱怨事情做不完,但是卻一付自得其樂的樣子。「反正我是工作狂,工作越多越快樂」,他說。

        不過大略瞭解一下他的時間表,會發覺他演講多,研究也多,門診卻較少。他任職的醫院門診看得少薪水也較少,問他門診為何不多看些?B君說:「事情做不完,總要有所取捨。」

        對啦,雖是工作狂,事情做不完一樣是壓力,適度取捨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    .
        近年台灣經濟發展迅速,「職場壓力」成為熱門的主題。

        個人曾因任務需要,帶過一些職場「減壓團體」。臨床經驗發現,職場壓力雖有一定程度來自機構或上司,另有部份卻常是個案自己「攬來的」。所謂的「攬來」,除實質工作負荷外,還包括過高的「自我要求」及「競爭性」。

        在這種「減壓諮商」中,除了進行心理支持,認知重塑,放鬆訓練外,常覺得有點在「勸世」的味道,常勸個案要「捨得」,要「放下」,要「自在」。當然這也屬認知治療的一部份,卻「好像太淺顯了」,好像在「說教」一般。

       「少作一些事,自然較輕鬆」,「少競爭比較,自然較平靜」誰不知道?不過淺顯歸淺顯,說教歸說教,就是無法領悟,無法身體力行,才會壓力大啊。懂得取捨,功名、利祿、健康、休閒、……適度平衡,取自己之所長,就自己之所樂,有所爭有所不爭,自然輕鬆自在。

    .    .
        「捨幾得幾,無捨無得」,連A君這樣絕頂聰明的人都無法頓悟,難怪職場中焦慮憂鬱的人這麼多。
   .    .     .
文章刊載: 2004/12                             .                         .                          .
上載日期: 2005/01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