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與接納
 
  (原載常春月刊 2005年5月"醫心有方"專欄 )
劉嘉逸 2005

    .
- 精神病患回歸社區的最大的阻礙是民眾的誤解與排斥。
   ..    .
    近日又發生民眾反對身心障礙庇護商店進入社區之情事。

    身心障礙機構或團體擬於社區設立中途之家、工作坊、或庇護商店時,引起居民疑慮或抗爭的憾事時有所聞。正常化與社區化是當代精神病患復健的趨勢。在病患回歸社區的過程中,最大的阻礙卻是社會大眾的拒絕與排斥。

    國人仍存有錯誤觀念,認為「精神病是無法治療的,精神病患是危險的,須長期監禁的。」最痛心的是,媒體一直稱精神病患為「不定時炸彈」,這樣不當的稱謂,使精神病患的「污名化」更強烈,民眾的偏見更根深蒂固。

   .    .
    近二三十年,精神藥物發展日新月異,精神病患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與復健,七成以上可以在社區生活。這些病情穩定的弱勢者,卻無法被社區接納,嚴重傷害他們的人權與自尊。

    其實這些個案絕對沒有一般人所想像般的「危險」,當然,曾有一些社會安全事件主角是精神病患,這些事件引人注目,只因他們是患者,實際上「正常人」造成的公安事件比例高出很多。更重要的是,這些肇事的個案皆是未好好治療的病患。大家應探討為何社區中有未妥善治療的精神病患?而不是把精神病患跟公安事件聯想在一起。

    .    .
    醫院精神科多設有「日間病房」,日間病房是病患從急性住院回歸社區的中繼站,個案早上到病房報到,參加團體活動、復健課程、或職業訓練,下午「放學」回家。日間病房收治個案數可從綜合醫院精神科的三五十名,到精神科專科醫院的兩三百人,日間病房是完全開放式的,個案可自由進出,從沒聽過哪家醫院日間病房個案出事的。

    精神病患只要規則治療,病情穩定,其實相當和善,甚至略為膽怯。日前赴某署立療養院演講,他們的部分清潔人員,即雇用精神病友,雖動作稍慢,皆溫和有禮,表現稱職。 

   .   .  .
    庇護商店或工作坊之目的,是為幫助身心障礙者回歸社區,減輕社會及家庭的負擔。參與的個案病情皆極為穩定,且有專業人員輔佐,一點也不須有安全的顧慮,國內已有許多身心障礙庇護機構與社區祥和共處的實例。民眾的反對是因誤解而起,誤解可經由溝通、協調與實繼接觸而消弭。

    期待社會大眾予以身心障礙者更多的瞭解,更多的關懷與支持。

   .    .     .
文章刊載: 2005/05                          .                         .                          .
上載日期: 2005/11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