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嘉逸 2004 |
----看精神科,和看內外科一樣,是來接受完整的評量、診斷及治療。 |
常碰到陪同病患前來門診的親友如是說:「我看他(指個案)狀況不好,就要他來找醫生聊一聊,看會不會好些!……。」
此時,我當然會跟個案「聊一聊」,但也會委婉的告訴他們,來看精神科醫師不只是要聊聊而已,而精神疾病也不是聊聊就會好的。
|
一般民眾對電影、小說中「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療」的情景印象深刻,總認為有精神疾患找「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談一談就會好,其實這是對精神醫療的誤解。
絕大部分的精神疾病巳被證實為「腦子的病」,腦子的病聊一聊是不會好的。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的名言:「用談話治療精神官能症,就像用談話治療腎臟病一樣,病人死了,問題也消失了。」 |
實際上,「聊聊」在心理學上可稱之「傾訴(catharsis)」。傾訴對個案的確有幫助,但是,傾訴能改善的只是一般的壓力、情緒問題,這些問題也可以不進入精神醫療體系處理,個案可能跟親朋好友談一談,或接受一般輔導、諮商即可。
真正精神疾患,只有談話是不會好的。就像心臟病患者找人聊聊,訴說困擾,宣洩情緒,也會覺得比較舒坦,但是,心臟病本身並沒有改善。 |
來看精神科醫師,就像看內外科醫師一樣,是來接受醫師完整的評量及診斷治療。在會談過程,精神科醫師除了建立醫病關係外,主要是在詢問病史,作精神狀態及認知功能檢查,必要時還需作神經學或理學檢查,最後確立診斷,訂定治療方針。
精神疾病是一種病,當然需要正確的診斷,有了診斷之後才會有後續的治療。精神疾患之治療計劃除了藥物治療,可能包含「談話治療」也就是「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也是一種正式的精神科治療模式,在「個性問題」、「適應障礙」方面,心理治療是主要治療模式。至於其他大部分的精神疾病,心理治療則是輔助治療。心理治療種類繁多,各有其學理依據、適應症、及治療策略。治療師需接受嚴格的專業訓練,不同疾病適合不一樣的心理治療方式。面對病人,治療師無不竭盡心力,當然也不是隨便聊聊而已。 |
看精神科醫師絕不只是「聊一聊」,除了聊一聊,應抱著和看內外科醫師一樣的心情,與醫師一起努力找出問題,克服病魔。 |
文章刊載: 2004/09 | . | . | . |
上載日期: 2004/09 |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