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憂鬱的年代?-- 憂鬱與憂鬱症的迷思
 
  (原載常春月刊 2004年1月"醫心有方"專欄 )
劉嘉逸 2004

    .
「憂鬱」是情緒,「憂鬱症」是生病
   .
    這幾年,憂鬱症成了熱門的名詞。經由公益團體及媒體宣導,社會大眾瞭解罹患「憂鬱症」是生病,不再誨疾忌醫,國民精神健康品質提昇不少。但有時因解讀失真,反而產生過猶不及的現像。

    例如常見到令人驚心的報導:百分之二三十的中學生有憂鬱傾向;七成的小學生不快樂;四成的上班族覺得憂鬱;……等等。經由媒體引申,通通成了「憂鬱症」。弄得人心惶徨,好像我們成了憂鬱的國家,一大堆人罹患憂鬱症。

   .    .
    其實仔細檢視這些調查,會發現原來的報告都不是說這些人得了憂鬱症,中學生的研究是「憂鬱傾向」,小學生的研究是說七成小孩覺得「不開心」,上班族的調查除了取樣問題外,結果指得是,四成的上班族覺得工作壓力大; 曾經「感到憂鬱」。

    「憂鬱傾向」、「覺得不開心」、「壓力大」、「感到憂鬱」都不是「憂鬱症」。

    「憂鬱傾向」、「不開心」、「感到憂鬱」是「情緒」。一個人必定會有喜怒哀樂等七情六慾。如果我們作調查,題目是問一個人「你曾經憂鬱過嗎?」回答「是」的機率應該是百分之一百。考試考壞會憂鬱,生意失敗會憂鬱,作股票賠錢會憂鬱,被老板罵會憂鬱,失戀會憂鬱,……,碰到這些狀況不憂鬱的大概只有機器人。 

   .    .
       人生總會碰到不順遂的事,碰到不如意的事心情不好理所當然。至於「壓力大」跟「憂鬱」更是兩件事。生活中處處有壓力,有壓力不見得會憂鬱,有時適度的壓力反而是一個人進步的原動力。

        「憂鬱」是情緒,「憂鬱症」是生病。「憂鬱症」個案會憂鬱,憂鬱的人卻不一定是「憂鬱症」。

         但什麼狀況才叫「憂鬱症」呢?憂鬱情緒要達到一定嚴重度,持續一段時間,才算「憂鬱症」。「憂鬱症」有醫療上的定義及診斷標準。一般社會大眾可以用較簡單的方式來判斷:

      (一) 憂鬱情緒是否影響到工作及生活?

      (二) 憂鬱情緒是否已經無法掌控調適?

   .    .
    一個人心情不好,憂鬱,但他(她)可以經由與朋友聊天、逛街、看電影、運動、….各種方適處理憂鬱情緒,調適得當,表示他一定沒有嚴重到得「憂鬱症」。倘若憂鬱嚴重到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功能,或個案覺得對自己的情緒失去掌控力時,那就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了,應尋求專業協助。
     .     .
文章刊載: 2004/01                             .                         .                          .
上載日期: 2004/11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