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華是個快樂的高一新鮮人,在剛考上的女中盡情享受新鮮人短暫的鬆懈時光。但自從她在社團中認識一位學姐後,小華就開始憂心自己是「同性戀」。因為小華發現自己每天都會期待與學姐相處的時光,學姐的一顰一笑都讓小華怦然心動,小華甚至有股衝動,想去撫摸學姐細緻的皮膚…。
小華是位同性戀嗎?
一般來說,同性戀傾向有輕重之別。重時對異性毫無興趣,只對同性有興趣;輕時,對異性有興趣,可以結婚生子,但仍有愛慕同性的傾向。
目前有所謂「潛伏性同性戀」。即雖然還沒有與同性發生性行為,但明顯討厭異性之間的性行為,而且對同性有特別的好感,有性幻想、性興奮的現象。
如果小華除了愛慕學姐外,也真的討厭男性,覺得與男性有親密行為非常「無法接受」,那就要考慮是「潛伏性同性戀」的情形了。
過去大家常把同性戀視為「性異常」的一種,但目前認為這只是一種性行為的變型,並非變態。近年來的醫學研究,更發現同性戀可能與遺傳有關,是生物學上的原因,不應再視為「變態」,而以不肖的眼光去歧視他們。
雖然生物因素可能是基本原因,但心理因素也不能忽略。某些精神分析家認為:同性戀之男性,與母親常過分親暱,而父親與他則是關係冷淡、疏遠。而女同性戀的早期經驗與男同性戀大致相同,只是在嬰兒期與母親的關係更為緊密。不過這些特殊情形,是否會導致成年後的同性戀傾向,實在很難證實。
此外,有些是異性戀者,在特殊場合,如監獄、軍中、閉塞的校園等,因環境無異性對象,退而選擇同性對象,則稱為「環境性同性戀」。不過這在一般社會不常見。
面對同性戀問題,最重要的是觀念要正確,不要把這種現象視為瘟疫或變態。如果自己發現有同性戀傾向,又不願這樣發展,十分苦惱者(我們稱為「自厭性同性戀」),才需要心理醫師的協助。否則,人生的旅途多采多姿,就是因為每個人、每個民族、以至於每個國家,均各有特色,我們應互相包容、互相接納,進而互相欣賞,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