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煩躁的社會,易怒的人民
 
  (原載常春月刊2005年11月"醫心有方"專欄 )
劉嘉逸 2005

    .  .
-- 心平氣和,才能理性解決問題
   .
    日前赴歐洲開會,於維也納轉機。A航空的班機臨時取消,一行人枯坐機場近六小時。航空公司發了誤餐券,除宣布航班取消的原因是「機械故障」外,未多作說明。

    因擔心延誤會議,眾人略為焦急。但是看到同樣「無機可坐」的歐洲人,男女老少,或閉目小寐,或低聲交談,或獨自閱書,絲毫沒有不耐或怒氣,令人驚訝與佩服。

    「若是在台灣,可能早鬧翻了。」同行的友人說。
 

   .    .
    說得也是,聽說國人「霸機」或「鬧(機)場」的行為已是國際知名。

    班機延遲,一定有原因,服務不好,亦有正式的反應管道,動輒抗爭,除了把事情鬧大外,解決不了問題。個人事件也一樣,意見不合,可以協調,協調不成,還有規範,還有法律,衝突同樣難以成事。

   .    .
    然而,「吵」似乎成了我們社會的常態。

    個人或街巷之吵架鬥毆不算,每天的新聞中,從國會殿堂到公司機構、從首善之都到鄉里村落,充斥著各式「抗爭」、「謾罵」、「衝突」,如果哪天沒有「打來打去」那才是新聞。

    幾位友人的親身經歷:

    一位教授到宿舍探視導生,整間寢室六個人「沒人理他」(不要說是老師,同學、甚至陌生人也該打個招呼吧?);

    一位教授於專科醫師口試試場,同理心地慰問剛考完的考生:「考得還好吧?」得到的卻是的傲慢回答:「我怎麼知道,你應該去問考官」,讓幾位資深醫師愣在當場;

    另一位教授提到更恐怖的經驗:實習醫師於座談會公開嗆聲:「如果排太多病人給我們,我們『就給你』亂搞」;

    ……。 

   .    .
    或許這些只是個案,但不容否認,類似的個案,倒是蠻多的。

    現在的年輕人怎麼啦?是教育出了問題嗎?還是家庭?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以前我們的老師,父母長輩教導我們要「感恩」,要「尊重」,要「捨己為人」,要「謙恭有禮」。

    曾幾何時,我們的社會變得「功利」、「自私」、「魯莽」、「粗暴」、「輕公理重蠻力」。難怪醫界耆宿黃崑巖教授感嘆台灣社會缺乏「教養」。

   .  .
   根據媒體調查,四成三的台灣人覺得煩躁,這些情緒固然受到壓力的影響,然而如此煩躁易怒,是否與個人涵養及社會風氣有關,值得我們深思。
   .  .
文章刊載: 2005/11                           .                         .                          .
上載日期: 2006/03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