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生命的幽谷
 
  (原載常春月刊2004年11月"醫心有方"專欄 )
劉嘉逸 2004

    .
有些時候,心情低落不見是「理所當然」的
   .
    最近抽空觀看吳乙峰先生執導的影片「生命」。

    這是吳導演領導的「全景影像」工作團隊,長駐921地震災區,花費四年拍攝的七部絕佳紀錄片之一。

    承繼全景「參與觀察」的風格,追蹤紀錄四個被震災奪走家人性命的主角,從斷垣殘壁中,站立起來,重新面對人生的故事。導演加入自己父親中風後的心路歷程,以及與過世摯友的對話,貫穿全片,是頗為創新的嚐試。

   .    .
    不過本文不是影評,只想藉機探討影片中兩位主角之身心健康。

    其一為吳導演的父親,從影片中判斷,吳老先生當已罹患「中風後憂鬱症」。超過百分之三十五的腦中風個案,會在中風後出現憂鬱症。「中風後憂鬱症」雖然跟中風後個案之行動障礙有關,但研究顯示,主要肇因於腦部損傷。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生物因」極高的疾病,而不是一般人認為的「行動不便心情當然不好」。

   「中風後憂鬱症」以抗憂鬱藥治療療效不錯,所以應該積極治療。

   .    .
    另一位大學女生L小姐,則可能是「病理性哀傷(pathological grief)」。「哀傷」是至親死亡時的正常心理歷程,但一般應在六個月內緩解超越。若個案一直陷溺於悲情沮喪,無法走出陰影,延續半年以上,稱之「病理性哀傷」。

    「病理性哀傷」需要積極的心理治療或諮商,否則會因持續的情緒障礙,導致生活失調,甚至併發憂鬱症。

   .    .
    討論傑出紀錄片中個案的身心健康是頗煞風景之事,何況兩位主角或許已經接受治療,只是影片未提及。

    筆者所擔心的是,假如沒有,吳老先生是未接受適當治療的疾病患者(憂鬱症),L小姐是921災民心理衛生救助之漏網之魚,皆是精神心理衛生服務不夠完善之憾事。

    尤其L小姐家人幾全罹難,屬「創傷後壓力疾患」或「病理性哀傷」之高危險群,理應接受密集追蹤,個案卻於災後三年仍承受相關情緒的折磨,值得我們省思與檢討。

   . 
    十餘年前筆者曾震撼、感動於吳導演的紀錄片「月亮的小孩」,而今觀看「生命」,同樣為影片中呈現的堅韌生命力而動容。

    全景曾拍攝「失智症」影片,筆者為恩師台北榮總神經科劉秀枝教授「失智症團隊」之一員,與全景同仁略有接觸,對他(她)們的專業執著以及人道情懷極為敬仰佩服,謹於文末向「全景」致上最崇高之敬意。

   .   .
文章刊載: 2004/11                           .                         .                          .
上載日期: 2005/09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