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互信的醫病關係
 
  (原載常春月刊2005年2月"醫心有方"專欄 )
劉嘉逸 2005

    .
良好的醫病關係應建立在雙方互信的基礎上
   .
    邱小妹妹事件震撼人心、眾聲喧嘩,整個事件已有許多評論,不再贅述。

    我們同情邱小妹的遭遇,醫界也應反省不適切的處置與制度。

    只是,看到兩位醫師每日上媒體頭條,家暴父親卻老是受碼賽克保護,令人心痛不解。在媒體失焦的報導下,社會大眾陷入「醫師殺人」的激情中。一時間,「聲討醫師」幾乎成了全民運動。

    平心而論,「未親視病患」固然不對,但「將無法治療(或照顧)的病人轉院」應是正確的判斷,大家捫心自問,若醫師跟您說,「開完腦子,在急診挪張床來讓您住」,這樣的刀您敢開嗎?

   .    .
    近年,國內醫病關係急遽惡化,社會大眾對醫療不信任感日深,醫事人員動輒被告,醫療行為也越趨保守,往往以「不出事」為第一考慮,即所謂「防禦醫療」,形成「醫病雙輸」的局面。

    如何改善醫病關係?個人覺得有幾個努力方向。

(1)醫界應除弊革新,精益求精:

     醫療跟各行各業一樣,會有陳痾,有些陋習或不合宜的制度,因積習已久而未能改善。「事件」是改革的契機,但是,除了遇事真誠檢討改進外,我們希望,也相信醫學精英們有自省及防範未然的能力。

(2)社會大眾應予醫界更多的信任與支持:

    醫療人員是自律性相當高的專業,社會大眾不宜將偶發個案慨化成「醫界就是如此」,窮追猛打。其實絕大部分的醫療人員是戰戰兢兢,克盡職守的。過度放大不當醫療事件只會加重民眾對醫療的不信任與敵意。

(3)不當的「病家行為」不宜被鼓勵:

   「不當醫療」被醫政機關、社會團體、以及媒體嚴格的監察審視,但是我們也應正視越來越多的「不當病家行為」。

    絕大部分的病家是理性善良的,但的確有極少數的病家以不理性方式處理醫療事件。而我們亦祈求於醫療糾紛時居間協助的社團、民代,或報導相關事件的媒體,能抱持理性中肯的立場。

   .    .
   「不當的病家行為」對醫療人員的傷害極大,影響及其日後之醫療行為,甚至人生觀。

    筆者一位外科友人於小鎮開業,某次半夜救治一位重傷病患,醫療過程全無疏失,病家卻因不滿治療結果告上法院,纏訟多年。從此友人不再治療重傷病患,「即使轉送大醫院可能延誤病情也絕不開刀」。

    這是一位盡心治療病患,終身奉獻基層醫療服務,卻被「不當的病家行為」折騰得心力交瘁的優秀醫師的心路歷程。同樣的,「醫病雙輸」。 

   .    .
    邱小妹妹事件是個不幸,期待這個事件能使醫療制度更為完善,醫療人員更加戒慎警惕,也希望台灣的「醫病文化」儘速從這個被扯大的傷口中復原,重建理性互信的醫病關係。
   .   .   .
文章刊載: 2005/02                            .                         .                          .
上載日期: 2005/02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