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嘉逸 2002 |
提昇醫療品質,作好教學研究,
是醫學中心精神科最主要的使命(mission)。 而不論醫療品質的提昇或研究的精進,皆需根植於教育。 |
兩年多前意外接任主任,誠惶誠恐,自知資歷尚淺,經驗有限,只得加緊充實自己,有一陣子幾乎沒看什麼學術文獻,整天閱讀「領導經營」及「行政精神醫學
(administrative psychiatry)」之類的書籍,天下、遠見等雜誌則每期必看。
好友問我最近在研究什麼topics?我常回答「研究如何使怠惰的人變努力」,或「研究如何讓自私的人變得不自私」。 「組織文化」、「企業學習」、「知識領導」、 ...... 等對我來說是全新的知識,卻也成了另一種學習樂趣。 |
當然,筆者也知道不能只是紙上談兵,除了閱讀之外,也利用每次開會或聚會,請教各方師長前輩,學習如何將一個科帶好,也蒙諸多先進不吝指導,獲益良多。
某次於歐洲開會,巧遇陳家鼐教授,陳教授已自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退休,但他將中文大學精神科由無至有,由小到大,打造成世界一流學術殿堂的成就,在學界傳頌已久,個人對他亦極為景仰,乃趨前請益。 |
閒聊之中,陳教授告訴我他領導的三大原則:
第一、培育人才,不怕下面的人比自己強; 第二、昇遷完全看實力,不看年資或關係; 第三、國際化,以世界標準(world standard)來要求成員。 |
聞後相當感動,培育後進,不怕學生(或部屬)強過自己,的確是一個組織進步的最重要因素。若不教育,或只提昇比自己差的人,可以永遠當頭,永遠當「長樂老」,但一流人才底下僅容的下二流人才,二流人才底下僅有三流人才,這樣的團隊必然衰敗。
「人才最重要」大家都知道,但真心傳承,容許後學比自己強,也需要領導者寬大無私的胸襟。 至於昇遷完全看實力,在東方社會就更難了, 殷海光曾說:「科學的第一設準為『是什麼就說什麼』。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不僅不在此,而且常常為了感情與利害關係,犧牲了『是什麼就說什麼』的原則。所以,科學在中國文化價值裡生不了根。」(中國現代化的歷程)。 句中的「中國」改成「日本」,改成「台灣」,大概都沒錯。 當「關係」重於「實力」時,努力就失去了意義,年輕人的價值觀被扭曲,跟個案會談不如跟同僚聊天打關係,讀書看病作研究不如逢迎拍馬屁,這樣的團隊同樣會步上衰敗之命運。 |
而國際化,除了是高標的自我要求外,也是讓同仁開放胸襟,擴大視野的方法。
管理心理學家D. Waitley語:「沒有目的地的船,永遠遇不上順風」,「願景(vision)」是組織成功的重要基石,有高遠的願景,目標確定,大家共同努力,終有成功的一天;若目標短淺,設地自現,則永遠只有狹隘的格局。 回顧國內,如果有人說希望成為世界一流的精神科,八成會被譏為癡人說夢。 中文大學精神科訂立了宏大的目標,他們努力,他們作到了。中大精神科目前擁有好幾位國際知名的學者,論文屢屢發表於世界一流期刊 (如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等),研究計劃可爭取到美國 NIMH之 grants,陳家鼐教授三原則應居首功。 |
個人在汲取很多管理知識及前輩經驗後,暮然回首,發覺「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提昇醫療品質,作好教學研究,是醫學中心精神科最主要的使命(mission)。而不論醫療品質或研究,皆需根植於教育。就一個專業社群來說,教育也是使社群專業實力持續提昇,讓年輕人成長茁壯,新血源源不絕的根本。 當地球村的概念逐漸成形,全球競爭之局勢逐漸明朗,我們當思考,台灣精神醫學的「競爭優勢 (competitive advantages)」在哪裡? 競爭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育。 個人因興趣及職務的關係,曾參予學會「培訓委員會」多年,親見歷屆培訓委員會主委及委員們,為了住院醫師教育訓練運籌規劃、竭盡心思之努力,也跟過、或請益過很多熱心教育、提攜後進之師長前輩,深深體會教育傳承之重要,也感佩前輩們為教育無私無我、犧牲奉獻的精神。 謹以此文向每位獻身教育之先進、同仁致敬。 (下筆倉促,全文未經陳家鼐教授審閱,文中引用陳教授觀念之處若有偏離本意,由作者負全責) |
文章刊載: 2002/10 | . | . | . |
上載日期: 2002/10 |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