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及支架術 | ||
簡介: |
||
1977年Dr.Gruentzig在瑞士成功地以導管擴張周邊血管,引發革命性治療冠狀動脈阻塞的新方法。 |
||
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是在心導管室內執行,且在全程血壓、心電圖、透視螢幕監測中,由專業的醫師將頂端有特殊氣球的導管,藉由引導管由鼠蹊部股動脈或手腕處橈動脈逆行進入主動脈,再進入冠狀動脈狹窄處,將氣球加壓使其膨脹,以壓平血管內粥狀斑塊,反覆多次以撐開血管腔,若氣球擴張效果不佳或血管出現剝離,則可立即施行血管內支架植入術,將一般支架或藥物釋放型支架植入病灶處以改善血流,進而增進心臟之功能。 |
||
民國81年7月,本科陳偉踐醫師完成本科首例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 |
||
民國84年10月,本科柯毓麟醫師及陳偉踐醫師在日本倉敷中央病院光藤和明主任部長之指導下,完成本院北院區首4例冠狀動脈支架植入擴張術。 |
||
本科目前有陳偉踐醫師、柯毓贀醫師、張其任醫師及林佳濱醫師從事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及支架植入術, 每年約完成600例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及400例支架植入術。 |
||
心導管術的應用進展快速,本科不斷在研究以及設備上力求精進,以期在這些多樣化的治療中,為病人選擇最適當的處置。 |
||
|
||
心肌梗塞之治療趨勢: |
||
心肌梗塞病患之治療目前認為在急性期接受立即性氣球擴張術或支架植入術 (primary PCI),可以降低死亡率。本科於民國89年起從事急性心肌梗塞病患於發作12小時內緊急氣球擴張術及支架植入術,每年約服務100名病患, 顯著地改善了心肌梗塞病患的預後並降低死亡率。 |
||
支架植入術: |
||
冠狀動脈支架(stent)是一種金屬製的網狀支撐物,附著在氣球導管上放人體內,在病灶處撐開後,就永久停留在冠狀動脈內,可以將血管壁支撐著不使其再阻塞。 |
||
冠狀動脈狹窄病患使用支架如無符合下列全民健康保險給付血管支架適應症範圍須自費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