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您-台北長庚婦產科月刊

中華民國90年11月   



  本期主要內容    
  1. 子宮肌瘤要開刀嗎?談子宮動脈栓塞術療法(上)
  2. 骨質保健手冊
  3. 拉梅茲生產法
  4. 關於「產後痛」
  5. 寶寶發燒了嗎?


子宮肌瘤要開刀嗎?談子宮動脈栓塞術療法(上)

江其鑫 醫師


子宮動脈栓塞術的背景可以追溯自西元1979年,當時Heaston DK及Oliver 
JA兩位醫師為治療產後大出血的病人或婦科手術後仍流血不止的患者,首先使用子宮動脈栓塞術。在這二十年之間,子宮動脈栓塞術使用的對象就是產後大出血、婦科手術後仍流血不止、骨盆腔受傷流血不止、及骨盆腔動靜脈瘤的患者。目前,針對子宮動脈栓塞術是否能取代傳統婦科手術治療在媒體及網際網路上有許多的討論。1995年,Ravina醫師率先將子宮動脈栓塞術用在子宮肌瘤的患者身上。1996至1997年間,Mclucas醫師及洛杉磯的Goodwin醫師也報告美國的第一個子宮肌瘤患者接受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的病例及其後的11個個案。根據統計,在西元兩千年時,大約有6000人會因子宮肌瘤而接受子宮動脈栓塞術的治療。

目前有越來越熱門的趨勢!因為,放射線檢查專科的醫師都具有執行此項治療的設備及技術。
當然,在熱烈擁抱新治療科技時,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考慮新科技是否有效?適應症及禁忌症必須建立!安全性是否跟以往的治療方法相當?疼痛度、費用、恢復時間、及病人接受度是否也跟以往的治療方法相當?然而,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經過大型及可靠證據的研究。雖然子宮脈栓塞術越來越熱門,但可惜的是,使用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腫瘤的科學證據目前仍很有限!

子宮動脈栓塞術一般使用單側或雙側的股動脈穿刺,雙側的子宮脈栓塞術即使僅使用單側的股動脈穿刺也可以執行。當導管放入接近子宮動脈時,先做血管造影術,然後確認出子宮動脈,再放入微導管至子宮動脈的下方,再作動脈血管造影術,再注射入微粒(150至700微米)阻塞子宮動脈血管,時間須至少1至4小時左右,整個放射線暴露量約相當胃腸科大腸造影檢查的1至2倍。子宮動脈栓塞術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個案解剖學上的差異、動脈收縮、使用促性腺激素類似劑、及卵巢血管的側支循環。

使用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腫瘤的優點就是它是保守性的治療、能減輕症狀、降低復發、保存生育能力。一般來說,子宮肌瘤經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過2至4個月後,其大小會縮小約40%至60%。然而,子宮動脈栓塞術的長期效果,及是否能防止新肌瘤的發生仍然有待解答。

對經血過多症的治療,88%的病人經過子宮動脈栓塞術,能降低出血量。治療後2至9個月時能降低疼痛及出血。然而,子宮動脈栓塞術的適應症仍未建立。例如:子宮肌瘤的大小是否有限制?黏膜下子宮肌瘤是否有效?目前仍未有答案!雖然有人報告成功的用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因子宮肌瘤大到約懷孕25週的案例。然而相反的報告也有人提出。

子宮動脈栓塞術後其懷孕率究竟如何?一直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尤其是對有不孕症又有子宮肌瘤的病人更顯得重要。子宮肌瘤可因子宮肌瘤大於七公分或造成子宮腔變形及黏膜下子宮肌瘤影響生育力。黏膜下子宮肌瘤用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似乎不是理想的方式。

而子宮動脈栓塞術後的生育力可因子宮肌瘤的大小,子宮內膜及子宮肌層的血液灌流,卵巢功能所影響。曾有人報告過產後大出血作子宮動脈栓塞術的病人有成功懷孕的報告。12個產後大出血作子宮動脈栓塞術的病人,3個想懷孕的病人中有一個成功的足月生產。子宮動脈栓塞術後的懷孕率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大約介於1.4/100至1/13之間。而年輕女性小於40歲患子宮肌瘤並接受子宮肌瘤切除術其懷孕率約為50%。所以想生育的子宮肌瘤患者仍是接受子宮肌瘤切除術為宜。15%子宮肌瘤的病人接受子宮動脈栓塞術後治療失敗,其症狀依然存在而仍需接受子宮全切除術。通常子宮肌瘤大於8.5公分,其失敗率即增加。有人估計子宮肌瘤每大1公分其失敗率即增加10%。

另外一個重要的議題即是子宮肌腺症用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有效嗎?其實看法十分紛岐。正反兩面的看法都有人報告。子宮肌腺症對子宮動脈栓塞術的治療反應可能不好。有洛杉磯報告5個子宮肌腺症的病人,有三個病人治療失敗需子宮切除。另外也有人報告1/13的治療失敗率。然而也有人指出子宮肌腺症有10/11的治療成功率,約有47%的病人症狀減輕。




骨質保健手冊

媽媽教室


骨質疏鬆症之主要症狀
骨質疏鬆症在早期並不會引起任何症狀,而使病患的骨質慢慢流失,在平時即須注重骨骼保健,其臨床表現主要有:
(1) 
患者會腰酸背痛:

早期可能侷限於某部位,後來可能有全身疼痛及不適現象。
(2) 駝背、身高明顯變矮:

此乃由於骨質流失,使骨組織疏鬆,在壓力作用下,脊椎會壓扁而形成駝背現象且身高明顯變矮。

骨質疏鬆症的分類
骨質疏鬆症可分為二類:
(1)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大部分的骨質疏鬆症屬此類型,又稱退化型骨質疏鬆症,主要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此型的發病,又分:
a.第一型骨質疏鬆症—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
b.第二型骨質疏鬆症—老年型骨質疏鬆症。

(2) 
繼發性骨質疏鬆症
因某些疾病或長期服用某種藥物,造成體內鈣負平衡而引起。

那些人須特別注意罹患骨質疏鬆症
停經後婦女、老年人、長期服用皮質類固醇或利尿劑藥物之患者、鈣質攝取不足、酗酒、抽煙、喝大量咖啡、缺乏運動者。 




拉梅茲生產法

媽媽教室


●認識拉梅茲生產法
拉梅茲生產法源於一九五二年,由產科醫師拉梅茲(Lamaze)研究,計劃並發揚至法國、歐洲、南美洲、美國及亞洲各國。

俄國心理學家稱此種生產法為「心理預防法」。基本上,是孕婦在生產前做好身心準備,不但對於生產有正確知識及態度,於懷孕七個月後開始接受呼吸技巧訓練,且持之以恆的練習,以應用在生產過程中,而夫妻雙方都能擁有愉快的生產經驗。
拉梅茲生產的好處:
1. 
夫妻一起渡過懷孕及生產過程、培養默契,增加親密感。
2. 
減少對生產的陌生及恐懼,能有信心的迎接生產。 
3. 
生產時,利用呼吸技巧,主動控制宮縮而引起的產痛,及其他不定狀況,能維持鎮定及保持體力!
拉梅茲生產注意事項:
1. 
胎位正常,無任何危險妊娠徵兆,可自然生產,並經過產科主治醫師同意。
2. 
建立基本生產過程(包括產兆)概念,以配合呼吸技巧之應用。
3. 
懷孕滿7個月後開始練習呼吸技巧,需反覆練習至技巧熟練。
4. 
需同伴(先生)一起陪同接受訓練及練習。

●正確的體態
懷孕期間維持良好的姿勢,可以避免背痛、腰酸,使妳更舒服。
(一)站立姿勢:
目的—1.減輕腹壁肌肉的過份緊張。
   2.預防和減少腰酸背痛。
方法—雙腿平行直立,膝蓋微向前彎曲、重心置於足部,抬頭、挺胸、肩稍往後、兩臂放鬆、放下巴、縮臂。

(二)坐的姿勢:
目的—1.使背部肌肉及頸椎骨獲得休息。
   2.使全身肌肉更鬆弛,感覺更舒服。
方法—坐椅高度與體型成正比。先坐直,再輕輕彎曲腰部,使背部形成半後傾斜姿勢,可於 
背部或頭頸部置於小枕頭,腳下可墊小板凳。

(三)全起身法:
目的—提供孕婦安全起床方式,以避免肌肉拉傷,跌傷等危險。
方法—由平躺姿勢先彎起小腿,抬高膝蓋,以雙手支持身體,側身,再以上方的手橫過胸前按住床沿,慢慢變成坐姿再下床。

●神經肌肉控制運動
神經指的是神經系統,肌肉指的是全身的肌肉。
所謂控制,是指能夠做自己想要做的。

目的:
1.使產婦在產痛發生時,仍能自由自在的放鬆全身肌肉。
2.生產時能將產痛解釋為「開始工作—呼吸」的訊號,而非僅感覺疼痛及緊張。
3.提高對產痛的忍受力。
4.保持體力,較輕鬆地渡過產程。
原則:
1.選擇清靜,不受干擾的環境練習,才容易進入狀況。
2.與同伴一起練習,隨時檢查放鬆情況,才達效果。
3.每天練習,才會熟練。
4.須習慣同伴的指揮(口令)。

口令:
1.廓清式呼吸
2.縮緊××(指身體某部位,如右臂)
3.放鬆
4.廓清式呼吸

練習步驟:
1.縮緊右臂  5.縮緊右手右腿
2.縮緊左臂  6.縮緊左手左腿
3.縮緊左腿  7.縮緊右手左腿
4.縮緊左腿  8.縮緊左手右腿




關於「產後痛」

林郁雯護士


大部份的產婦在產後會有子宮收縮疼痛的現象,這就是一般所說的「產後痛」。產後痛與生產時的子宮收縮一樣,均是子宮不連續性收縮所引起的,通常會持續2-3天。

產後子宮收縮的目的在於幫助子宮止血,並將子宮內殘餘的血塊排出,促進子宮的恢復。通常在初產婦,由於子宮肌肉較為有力,能夠持續收縮,故產後痛的感覺較不明顯。而經產婦(第二胎以上)的子宮,由於子宮肌肉的力量較差,無法持續性收縮,必須間歇性的用力收縮,所以疼痛的感覺會較明顯。而在多胞胎或是羊水過多的產婦,由於肌肉較鬆弛,故子宮努力收縮的結果,也會有較明顯的疼痛。

通常在生產之後,醫師會開幫助子宮收縮的藥物,有些產婦對於子宮收縮藥的反應較強,就會感到強烈的子宮收縮痛。另外哺餵母奶的產婦,由於寶寶在吸吮的時候會刺激媽媽的腦下垂體後葉分泌催產素,引起子宮復舊,故疼痛也會較厲害。

如果產後痛很強烈,引起身體不適或焦慮,甚至失眠,則可以嘗試採取下列方式改善:

  1. 告知醫師,視情況停止使用子宮收縮藥或是停用
  2. 請醫師開鎮靜止痛藥物
  3. 下床活動,幫助子宮排空
  4. 採俯臥姿勢,可減輕疼痛
  5. 避免吃刺激性或是冰冷的食物




寶寶發燒了嗎?

特別感謝/長庚兒童醫院台北兒童內科.新生兒科 張東美主治醫師回答


Q:寶寶的體溫要超過多少才算是發燒?

A:一、人是溫血動物,一年四季幾乎都可以維持在37°C左右的恆溫。至於寶寶何種體溫才算發燒?依測量方式不同而有些許差異:

1.肛溫:被認為是最準確的測量方法。首先讓寶寶側躺,將肛溫表的水銀端先用凡士林潤滑,再插入嬰兒的肛門口約1.5至2公分,量1至2分鐘取出即可,一般肛溫高於38?,就要考慮寶寶可能發燒了。這種測量方式雖然最準確,但是不方便、小寶寶不舒服,而且不可用於腹瀉、肛門受傷或手術後的病人。

2.腋溫:將體溫計的水銀端放在嬰兒的腋下中心,將他的手臂放在胸前以夾緊體溫計,如果小孩太小,父母就要幫忙固定手臂和體溫計,須測量3至5分鐘,如果腋溫高於37°C,就要考慮寶寶發燒了。但此種方式準確性不佳,容易受到流汗、體溫計夾不緊因素所影響。

3.口溫:測量時,須先用清水將體溫計擦拭乾淨,將體溫計的水銀端放在寶寶舌下,如果口溫高於37.5°C,就要考慮寶寶是否發燒。不過,此種方式不得使用於三歲以下或意識不清的孩童,以免造成危險,且容易受到口腔內食物的干擾。

4.耳溫:將耳溫槍輕輕插入外耳道內,一歲以下要將耳朵拉直,一歲以上則要將耳朵往上後方拉,再按下開關,即可知道溫度。一般耳溫槍的測量,可自動換算成肛溫或口溫,端看您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