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難斷根 保健之道唯有勤保養
 
文/邱成湦
.

  門診中,常有病人因皮膚癢而問我說:「醫師!我是不是有異位性皮膚炎?」

大部分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主要表現包括,皮膚搔癢;因為癢而反覆搔抓,造成皮膚越來越厚,像濕疹或皮膚粗糙、乾厚,嬰幼兒癢的位置大多在臉部及身體的伸側,成人大多在關節的屈側;個人或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包括鼻子過敏、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

  60%的病人都是在1歲以前發病,一半的患者到了2歲以前可逐漸減輕,絕大部分到了青春期會幾乎痊癒,只留下容易發癢及過敏的症狀。

  但是異位性皮膚炎是不會斷根的,可能終生都常常反覆發作。基本症狀就是癢,癢了就抓,造成破皮,容易受到細菌感染,傷口癒合之後,皮膚因為受到刺激,會變得越來越厚,更容易癢和乾裂,和一般濕疹很類似,不過濕疹很少在嬰幼兒期就發病,也和氣喘等異位性體質無關。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一定要跟醫師合作,除了請醫師開藥,減輕癢感和皮膚炎。更重要的是,病患自己要照顧皮膚,改變摳抓的習慣,時時保養、擦藥。尤其很多患者是小孩,父母親要慢慢培養小朋友們自我照顧的能力。

  • 食:如果患者吃了某種食物會使病情加重,應盡量避免。若病情難控制,應嘗試避免食用牛奶、蛋、海鮮和人工加工食品,看看是否有改善。
  • 衣:避免毛料,盡量穿著純棉衣物。
  • 住:灰塵和塵?是常見的過敏原,因此不要鋪地毯、避免絨毛玩具、養貓狗等寵物,拒絕二手菸。此外,熱、出汗會癢;冷、乾燥也會癢,所以夏天盡量在有冷氣空調的室內,秋冬則須多塗保濕乳液或凡士林。
  • 洗:洗澡不要用太熱的水,也不需要每天用肥皂,應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學製劑(藥皂、硫磺或其他殺菌劑)。一洗完澡,要趁著皮膚還有溼度時,在浴室裡,就馬上擦藥和保濕霜,如果對綿羊油或綿羊乳液過敏,則要避免使用。

(本文作者為台北、林口、桃園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