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女性外陰皮膚病
 
文◎莊雅慧醫師 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外陰部皮膚病是困擾女性的婦科問題之一,雖然不至於有立即性的危害,但由於國人傳統保守觀念依然存在,許多婦女面臨這些問題不是羞於上婦產科,就是難以啟齒,因而常常延誤病情。女性外陰皮膚病指的是外陰看得到的外生殖器皮膚病統稱,而最常見的可分為濕疹類、感染類及腫瘤類三種。她表示,女性要遠離外陰部毛病的紛紛擾擾,除了了解致病的因素外,預防工作更是重要。

  濕疹類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濕疹引發的原因與接觸過敏原有關,如使用未稀釋的消毒水或清潔劑、香水、不適合的衛生棉等,外觀上會呈現紅色小突起或紅腫現象;而慢性濕疹的形成是長期抓搔,摩擦而導致,症狀為皮膚增生變厚,產生染色素斑,由於非常的癢,往往讓女性睡不著、情緒不佳,甚至影響與配偶間關係。治療方式是依急性或慢性病徵,選擇適合的外用類固醇藥膏或口服抗組織胺藥。

  感染類則以細菌性、黴菌性及病毒性為主。細菌性一般指的是毛囊發炎,在毛髮開口處有紅色的小丘疹或小膿 ,按壓時會疼痛,多半是因穿著褲子太緊、悶熱、潮濕或局部衛生工作不當所引起。治療上採用口服或外用抗生素。

  黴菌較常見的是股鮮和念珠菌。股鮮初期呈現紅色斑塊,逐漸往外擴展成一圈圈花圈狀,表面會脫皮,生長部位是沿著腹股溝、大腿至腹部、臀部蔓延,奇癢無比。致病的原因與溫暖潮濕有關,此外本身有香港腳或習慣與他人共用毛巾、衣物的人,罹患率較一般人高。

念珠菌則多見於有糖尿病家族史或體質者,發生時間通常是在生理期結束後,因長期使用衛生護墊致悶熱潮濕而得病。如果女性在生理期過後發現有一些豆腐渣般分泌物,就是念珠菌在作祟;一旦症狀反覆出現應留意有無糖尿病的可能性。而感染類外陰皮膚病很難治療,以局部外用或口服抗黴菌藥為主,病患要有耐心與醫師配合。

病毒性類以單純疹及生殖器疣居多。單純疹外觀為成群小水泡,會有刺痛灼熱感,感染途徑是透過直接接觸(即性接觸)傳染,不會因游泳等水中活動而致病。其特色是反覆性發作,由於病毒深藏於病患神經中,無法根治,只要病患抵抗力低弱如感冒、勞累、壓力大時,就會發病,常讓許多女性困擾不已。治療上以外用或口服抗病毒藥物來抑制病毒繁殖,而病人本身免疫力的提升也很重要。

生殖器疣即是一般通稱的菜花,傳染途徑也是以性接觸為主,極少機會會透過馬桶座、浴室或地板等間接染病。外觀為粉紅或肉色顆粒構成的菜花狀,大多數沒有症狀,但由於不太雅觀,常為病患心理蒙上一層陰霾。在治療方面可考慮冷凍治療、雷射或電燒燒掉,不過有些人因體質的關係,很可能再復發。

至於腫瘤類最常見的是上皮性腫瘤,平時若可在胯下、外陰摸到皮膚下有小結節,應可考慮是此類良性瘤。一般是因為褲子太緊、坐太久、太悶熱所造成,當症狀逐漸紅腫形成大結節時,會影響走路及生活。治療上是採引流方法讓濃流出,症狀較不嚴重則可投予外用或口服抗生素。

痣和汗管瘤也是常見的外陰皮膚病之一。但對於痣,病患的警覺性並不高,因此當發現大小、顏色有變化或破皮時,應懷疑有皮膚方面的病變;而汗管瘤呈現一粒粒顆粒狀,常常導致外陰很癢,只要一流汗就變多,屬於非常頑強的疾病。通常會做皮膚切片,再用雷射處理,治療效果還不錯,擦藥無效。

不論什麼樣的疾病,預防總是勝於治療的,對於外陰皮膚病而言更是如此,因為某些外陰問題雖然容易控制病情,但復發機會相當的高,如果做好預防工作,對於治療疾病也有輔助作用。至於外陰疾病的預防,她提供以下幾項準則,供女性參考:

  1. 衣著方面應少穿束褲、緊身褲及褲襪,且儘量以透氣、棉質為宜。
  2. 平時分泌物不是很多時,不需使用護理棉墊,萬一潮濕就更容易加劇或帶來外陰皮膚毛病。
  3. 清潔方式不要使用殺菌劑、消毒水,以免刺激皮膚;儘可能選擇中和性、弱酸性或不合皂質成份為主。不過最好方法還是清水清洗,並切記不宜使用太熱的水,以免加劇發炎症狀。
  4. 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例如:上廁所後應立即洗手,大小號擦拭要遵循從陰道口往肛門口的操作方式。儘量避免久坐,做到降低悶熱、潮濕,保持乾燥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