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 107/3/1 修訂

  什麼是IQ

我們常看到焦急的父母,帶著小朋友到心智科門診,要求醫師幫他們的小朋友做智商鑑定,其實父母親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在現今這個競爭的社會裡,父母親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誰不希望自己孩子出類拔萃呢?當你的孩子開始會唸123時,你總是雀躍不已,又希望他趕快會唸ㄅ,ㄆ,ㄇ;當他會被唐詩三百首時,你開始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資優生,或是天才,確實,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最聰明,最優秀,於是在門診時,我們常聽見父母詢問我們,我的小孩「IQ」多少?老實說,我們並不希望以一個數字(IQ幾分),草率的回答父母的問題,也不希望父母以一個「數字」來決定一個孩子的未來,實際上,「智力」是個相當抽象也備受爭議的課題,它並不是個單純的概念,雖然許多學者們致力得想創造出一個精密且廣為接受的定義,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其實一個人的智能活動是很廣泛的;比如語言能力、推理能力、記憶力、數值應用能力等等各方面均包括在內,所以「智力」是很難定義的一個名詞,但為了教育,或是一些科學研究或實際需求,許多專家們把這種抽象的智能具體化、量化,所以出現了所謂的「智力測驗」,其測驗所得的分數,就是一般人所謂的智商或IQ,不過我們要強調的是,智力測驗所涵蓋的因素是無法測量人類全部的能力,也無法完全測量到其他資優的特質,它所測量的只是一般學習的能力而已。

  幾歲可以做智力測驗呢?

智力測驗是按兒童年齡的不同,分別選訂一些標準化的問題,要求小孩以語言、文字或操作等方式解答,由於小小孩他的領悟力,還沒有發達到完全了解智力測驗中各項問題的題意,且其語言、文字、操作能力還不足以解答問題,所以目前國內常見的魏氏兒童智力測驗是以六歲到十六歲小孩為施測對象,當然也有針對更小小孩所做的測驗如比西量表,測驗對象年齡則為二歲以上。但根據Bloom博士的研究顯示,兒童的智能、潛能在四歲時,其發展約達百分之五十,在八歲時期發展約達百分之八十,故在此時所做的測驗其準確性較高,在十四歲以後智商測驗分數,應相當的穩定了。

  智力是不是與遺傳有關?

到底一個人的智力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呢?根據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智能,有一半以上是由遺傳因素所決定,當然,我們也不可輕忽環境的影響力,也就是說,智商是可以由栽培來提高的,所以在文明落後地區,或教育水準低下的社會,往往由於疏忽及缺乏教育,而影響兒童的心智發展。另一個常見的原因是情緒及心理因素,這在年紀小的兒童身上特別明顯,比如小朋友可以因情緒上的支持和刺激往往在智商表現有明顯增加。

  我家小孩是「資優生」?

「資優生」這個名詞,在近幾年來一直受到爭議,在過去總認為「資優生」即是「高智商」,隨著時代的改變,這個定義也愈來愈廣泛,所謂的能力優異通常是指各科學習上都很優秀,這類學生一般智力測驗上的表現(以魏氏兒童智力測驗來說,它的平均數為一百,標準差為十五),智商以一百三十作為標準,不過我們需澄清的是,「資優」應不只限於學科方面的才能,而應包含個人適應日常生活的能力,如創造能力、決定能力、預測能力、計畫能力、溝通能力….等。當然有些心急的父母希望儘早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資優生,的確資優的小孩在許多方面的表現及特徵與一般小朋友不一樣,比如:

(1)    他懂得的字彙比同年齡的孩子多出很多。

(2)    在學前階段,他比同年齡的孩子更早有閱讀能力。

(3)    理解力很高。

(4)    注意廣度較大,注意力能集中且持久。

(5)    興趣廣泛。

(6)    好齊心強,喜歡發問。

(7)    記憶力強。

(8)    具有幽默感。

(9)    喜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嘗試事物。

10)喜歡把事物或構想用不同的方式加以組合。

如果您家小朋友有以上現象,您在高興之餘,更應與專業人員聯絡來協助他日後的發展。

  打破智力測驗的迷思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常見父母們帶著小孩到處參加一些坊間的智力測驗、性向測驗,或能力測驗,當然,站在預防和早期療育的立場,我們並不排斥,單往往我們看到小孩接受測驗後分數不好,父母總是灰心喪氣,小孩也可能跟著自暴自棄,但如果小孩分數太好,父母很得意,常以為自己孩子是天才兒童,所以,當孩子功課表現不理想時,即常受父母責罵,往往把親子關係弄得很緊張,在此要提醒所有的父母,當您要帶小孩到測驗中心接受測驗前,應先評估自己的目的為何?同時要了解小孩的動機強弱,或測驗的類型,是否有國內的標準常模,還要了解施測者的專業能力,這些都可能影響小孩的表現,最後更提醒您,這些「分數」都只是一個參考值,千萬不要因「分數」而影響小孩的未來,我們並不建議父母給小孩壓力,而是希望父母能給予孩子較多的支持、充實和鼓勵,以協助他們未來人生的發展,和自我的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