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but Normal Autonomic Function after Kawasaki
Disease
Dalla
Pozza R. Bechtold S. Urschel S. Kozlik-Feldmann R. Netz
H.
Journal
of Pediatrics. 151(3):239-43, 2007 Sep
長庚兒童醫院
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 黃昱霖
醫師 整理
摘要
研究背景:川崎症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炎,使用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後,只有小於5%的病人會產生冠狀動脈血管瘤,持續性的大血管瘤,約有30%在4年內會併發心肌梗塞。然而,恢復正常大小的血管瘤,其血管內皮功能仍然不正常。川崎症之後的脂肪代謝功能的紊亂以及內皮功能的異常都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行。測量頸動脈血管內膜及中層厚度,近來常被用來做為評估無臨床癥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非侵襲性工具。頸動脈壓力感受器敏感度檢查可以評估是否會有較高的高血壓風險。因此評估測量頸動脈血管內膜及中層厚度以及壓力感受器敏感度檢查,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在患川崎症後之無臨床癥狀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具有高血壓風險的病人。目的:參照西歐小孩正常值,來比較患川崎症後之頸動脈血管內膜及中層厚度。
方法:本篇論文作者自1991年至2003年收集所有新診斷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共285位,以前瞻性方法收集分析。研究對象共有48位,其中20位為患川崎症後的病人,28位為年齡性別相符的正常控制組,平均年齡為12歲。測量這些人的頸動脈血管內膜及中層厚度、血脂、糖基血紅蛋白、壓力感受器敏感度等,比較之間的差異。
結果:患過川崎症者與正常對照組的平均頸動脈血管內膜及中層厚度標準差評分皆有顯著的差異。將患過川崎症者分為有否影響到冠狀動脈兩組,發現有冠狀動脈影響的一組,其頸動脈血管內膜中層厚度增加較多。然而壓力感受器敏感度,亦即短期血壓調控並沒有明顯差異。
結論:在這個小型研究中,檢測出患過川崎症者有臨床癥狀不明顯之動脈粥樣硬化。這些初步的資料顯示,即使是在沒有永久性冠狀動脈影響下,患過川崎症者仍然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危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