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會訊糖尿病家族 2004 Vol.12
注射胰島素-你應該知道的事
成大醫院-蔡明燕衛教師
所有第1型糖尿病人和部分第2型糖尿病人,在其它治療無法有效控制血糖或遭遇重大生理壓力例如手術或感染,或是妊娠型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無法有效控制血糖時需要胰島素治療。
因為胰島素口服會失去效力,所以需要補充胰島素的人是藉由注射胰島素到皮下脂肪層達到吸收,但注射時過深達到肌肉或過淺僅到表皮層,吸收速度都會受到影響。注射時,可依照你的注射器針頭長度不同(12.7毫米mm、8mm、5mm)、注射部位皮下脂肪層的厚薄,拿捏注射時打針的角度。皮下脂肪層的厚薄,可以用大拇指與食指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膚,看看捏起來的皮下脂肪厚薄。現有的胰島素空針針頭大多為8mm長,對大多數使用者都可捏起90度垂直注射,針頭完全注入皮膚,可以注射到皮下脂肪層。如果是體型偏瘦、運動員或打針部位的皮下脂肪特別薄,打針後會感到特別疼痛、瘀血或是打針後會造成無法說明的低血糖的病人,與衛教師討論胰島素注射的技巧,是否需要捏起皮膚採45度注射。
不同的注射區域胰島素吸收速度不同,吸收
速度以腹部吸收最快、然後是手臂外側、大腿中段外側、最慢的是腎部。利用胰島素吸收速度不同的特性,如果是三餐飯前注射短效或速效型胰島素的人,可以注射
在腹部,吸收速度快,便於控制餐後血糖值,而睡前注射中效型或長效型胰島素,可以注射在吸收慢的地方,例如:大腿或腎部,讓胰島素緩慢吸收。為能讓胰島素
的吸收速度相同,使血糖更穩定,建議同一時間注射同一部位,例如每天早晚自我注射二次的病人,可以上午固定注射腹部,晚上固定注射大腿。相同的注射時間、
注射部位和吸收速度可以更穩定的評估胰島素的藥效,作為調整劑量的參考。另外,注意不要注射在將做激烈運動的部位,例如預定要打球就不要注射在手臂或大
腿。那會使胰島素吸收速度增快,可能發生低血糖。
因為需要長期注射皮下脂肪層吸收胰島素,
應適當的輪換注射部位,保護注射部位避免脂肪肥大或產生硬塊。造成皮下脂肪肥大或硬塊,可能感覺注射的部位較不疼痛,但是胰島素的吸收較不穩定,會造成血
糖不穩定或是需要增加胰島素的劑量。注射部位的輪換最好有順序,同一區域,每一針最好間隔大約一指頭寬,同一區域注射過,再換到另一區域,例如一週是左
邊,一週右邊交替輪換。
胰島素應該被妥善的保存,應該避免極度的高低溫或劇烈的震盪。所有未開封使用的胰島素須冷藏在攝氏2-8度,可保存至包裝上標示的有效期限。使用中的瓶裝胰島素可儲存於室溫(攝氏25度以下),
室溫保存超過一個月藥效可能會減弱,可於開瓶時在藥瓶上註明開封使用日期。若胰島素是存放在冰箱,為減少注射冰冷的胰島素引起注射部位局部刺激,建議在抽
取胰島素前先將胰島素瓶放置室溫下,或者抽好藥物後將注射器在手掌間滾動恢復常溫。使用中的胰島素卡管放在筆型注射器中,在室溫下避免日照可使用28天。外出旅行時為避免溫度的影響,胰島素不可置於高溫的車上或飛機的拖運行李,如果外出的地點是高溫的戶外,可以使用胰島素保冷袋。因為不同的藥廠對胰島素保存的條件不完全一致,可詳閱藥品說明書或與衛教師、藥師討論。
在抽取胰島素前,需檢查胰島素瓶中是否有沈澱物或其它肉眼可見的變化。澄清胰島素變混濁或顏色改變,或胰島素懸浮液凝結或結霜,都表示胰島素已經失效,此時不應再使用。
不同的胰島素類型依照作用時間分為速效型胰島素、短效型、中效型胰島素、長效型胰島素及預混型胰島素。如果注射的時間在吃飯前,通常會配合短效型胰島素在吃飯前20-30分鐘注射胰島素。但是使用速效型胰島素的病人只需要在餐前15分鐘內注射,若在用餐前30-60分鐘注射可能會在餐前即引起低血糖。
多數中長效型胰島素藥液為白色混濁,每次抽藥前需將藥瓶平放在手心來回滾動10次,均勻混合胰島素再抽藥,如果是使用筆型胰島素注射器,建議混濁型的胰島素使用前至少上下180度搖勻20次,或是放手心滾動再上下180度搖勻至少10次,才能確保從開瓶使用到最後一次都是同樣濃度的胰島素。
目前國內使用的胰島素為100單位/1㏄,配合的胰島素空針也是100單位/1㏄。但是出國旅行在國外或是中國大陸,部分地區也有40單位/1㏄或80單位/1㏄的胰島素,為避免發生劑量錯誤,旅行時請儘量攜帶足夠量的胰島素及空針。
使用過的廢棄針頭應避免孩童觸及,可丟棄到密封式的針頭收集桶或使用胰島素針頭專用剪針器,並依照當地垃圾的處理規定丟棄。在醫院廢棄針頭有特定的針頭收集桶,有些醫院願意收回這些使用過的針頭代為處置,你可以詢問您的醫院是否有這項服務。